40多家光伏企业超70位高管“离职”!2023人事大变动
产业剧烈变动之下,光伏企业高管职位频繁变动,“挖人”和跳槽成为产业常态,高管离职的消息也不绝于耳。据统计,2023年以来,光伏产业中已有超过70位光伏企业高管“离职”,这样的变化成为光伏产业新一轮人才洗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月刚过半,已有三家光伏龙头高层人事发生大变动。
尚德电力三换董事长
继汪水云卸任、邵阳民短暂过渡后,老牌组件光伏厂商尚德电力再次发生重磅人事变动。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尚德电力主要人员发生变更,董事长为武飞,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为何淑范,另其他4名高管为董事李璐、董事李曜、董事徐奕和监事王阳。
自10月9日以来,尚德电力已三换董事长。先是汪水云退出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职务,新增邵阳民为董事长,戴晓文为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随后11月2日,尚德法定代表人由戴晓文变更为何淑范,邵阳民退出,新增何淑范为董事长。
近日,总经理戴晓文退出,何淑范接任总经理一职,武飞接任何淑范的董事长一职。另外,新增的董事李曜为新面孔。
阳光电源副总裁辞职
12月6日,阳光电源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解小勇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解小勇先生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副总裁职务。辞职后,解小勇先生将继续在公司任职,不再担任董监高职务,其辞职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公告披露,截至本公告披露日,解小勇直接持有阳光电源股票 300,000 股,合肥汇卓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阳光电源 3.03%的股权,解小勇先生持有合肥汇卓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02%的股权。解小勇原定任期为2023年 5月19日至2026年5月19日。
据阳光电源2022年报介绍,解小勇,1976 年 9 月出生,硕士。曾先后任职于宣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怡人(宁波)工艺品有限公司、惠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2009 年 10 月加入阳光电源,先后担任阳光电源人力资源部经理、战略规划部经理、运营总监、战略中心总经理等。
旗滨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均辞职
12月6日,旗滨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俞其兵先生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
公告称,俞其兵因公司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申请辞去董事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管理职务,但仍将以创始人身份为公司继续服务。
与此同时,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董事长何文进先生、董事姚培武先生、董事侯英兰女士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公告显示,因个人原因,何文进申请辞去董事长及董事会专委委员等职;姚培武、侯英兰则因工作变动申请辞去董事及董事会专委委员等职。需要指出的是,何文进辞职后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姚培武及侯英兰则将继续在公司任职。公告显示,姚培武仍为董事会秘书,侯英兰仍为开发研究院院长。在股权方面,截至12月5日,创始人俞其兵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10.85亿股,姚培武持股200万股,侯英兰持股245万股;何文进未持有公司股份。
对于四位董事辞职一事,旗滨集团回应称,主要为构建高效、专业化董事会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企业高管离职原因,无非以下几种情况:其一,KPI无法完成;其二,跳槽到其他公司;其三,资本助力下,另立山头,自己创业;其四,作为创始人,让位“光二代”;最后,公司内部调整或者退休。
2023年以来,40多家光伏企业超70位高管发生变动:
(光伏产业网制表)
光伏产业是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可再生能源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领域。由于当前国内光伏专业人才供给存在不足,光伏产业人才面临短缺的局面,供需错配、产教脱节、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是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2021~2030年间光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预计达到13.7%,2030年全球光伏产业从业人员预计将达到1705万人。
然而,面对光伏行业的快速扩张以及技术的不断更新,市场上合格的人才相对稀缺,这种供需失衡导致了行业人才竞争激烈,同时也为光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延伸阅读:
近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在碳达峰、碳中和(下文简称为“双碳”)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快速发展。
中国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在全国所有能源总发电量中的占比稳步提升,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
为实现“双碳”这一宏大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人才培育方式亟需改革。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专业”。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实施打造高水平科技攻关平台、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深入开展改革试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22项重点任务,来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
由于高校毕业生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分析高校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思路,对提升中国教育水平和产业化适配性,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光伏产业人才培养供需现状
由于当前国内光伏专业人才供给存在不足,光伏产业人才面临短缺的局面。按照CPIA对2021—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各主要环节新增市场容量的预测,考虑到生产工艺进步带动人均产出率提高、单位产出用工需求降低的影响,2022—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技术人员新增需求累计将达到2.4万~4.2万人,到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技术人员总量将达到9.2万~11.0万人,如表1所示。
2021—2025年中国光伏产业各环节新增市场容量和技术人才需求
来源:新能源多能互补前沿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含多晶硅、硅锭/硅棒/硅片、太阳电池、光伏组件(晶硅光伏组件和薄膜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的制造环节,以及光伏发电系统建设、运维等中游或下游应用环节。
此外,光伏产业链还包括辅材辅料(浆料、网版、玻璃、胶膜、背板、边框等)、光伏制造设备、光伏电站部件(支架、线缆等)等上游环节。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及下游光伏电站代表企业的调查数据结合企业产量和行业总体情况可分析得出:
2021年中国光伏产业直接从业人员为40.9万人;其中,多晶硅相关从业人员为1.7万人,硅锭/硅棒/硅片相关从业人员为5.8万人,太阳电池相关从业人员5.8万人,光伏组件相关从业人员为11.2万人,逆变器相关从业人员为2.8万人,光伏电站相关从业人员(包括建设、运维)为13.6万人。中国光伏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具有典型制造业人员的结构特点,技术人员岗位占比为16.5%(生产人员岗位占比高达69.7%)。
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海外光伏市场大规模发展和海外技术人才持续涌入是推动中国光伏制造产能快速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德国政府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EEG),极大拉动了全球光伏市场增长。
施正荣、杨怀进、赵建华、瞿晓铧等海外留学华侨敏锐地觉察到光伏技术在中国产业化发展路上的良好前景,回国后分别创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电光伏有限公司、常熟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一批光伏企业,促进了中国光伏制造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这些企业家也被称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拓荒者”。迄今为止,中国一直是众多海外先进光伏产业人才优先选择的技术孵化区,海外人员引领的光伏企业模式仍是中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壮大的重要支撑。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应和光伏企业的领军人才合作,培养一批技术的中坚力